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
2022-2023年中亚洲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亚洲经济复苏态势明显,银行业整体经营形势相对稳健。与此同时,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启超常规加息进程,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产生一定冲击。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经营环境复杂程度大幅增加。亚洲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小幅下降,但增速仍高于全球整体水平;盈利能力韧性十足,但不同经济体之间呈现一定分化;信用风险小幅下降,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2023年,受国际局势急剧动荡、高通胀与高债务并存、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加息周期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亚洲经济复苏步伐依然稳健。在此背景下,尽管超预期风险因素仍会带来较大挑战,但亚洲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将实现逆势扩张,净利润增长回归常态化,在信贷、财富管理、跨境业务以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存在拓展空间。
一、银行业规模保持稳健
2022年,亚洲银行业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依然表现出强大韧性,在全球银行业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分区域看,中国大陆银行业规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区银行业保持稳健增长势头。其他部分经济体银行业规模出现下滑,需重点关注。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达77.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46.08%。其中,银行业总资产排名前五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和韩国。2022年末,中国大陆银行业总资产规模高达45.92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接近60%,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约为2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共计22.44万亿美元,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接近50%,集中度有所上升。在经济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发挥头雁作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显著提升。中小银行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构筑多元化商业银行体系。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0.48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约为14%。其中,全国性的城市银行资产规模占据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半壁江山;以区域业务为主的地区银行总资产占比超过34%;信托银行和外资银行占比分别约为8%和5%。中国香港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47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比例约为4.5%。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按三级银行发牌制度,包括持牌银行155家、受限牌照银行15家以及接受存款公司12家;香港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全球前500大银行中,约有148家在香港设立分行,深度融入香港市场,业务布局较为广泛,涉及零售、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印度和韩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分别为3.00万亿美元和2.62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分别为3.9%和3.4%,共同组成亚洲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资产增速来看,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资产同比下降约0.76%,但增速表现仍优于全球平均水平(-2.11%)。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美联储加息7次,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美元的大幅升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亚洲银行业发展的真实表现。如果剔除该影响,亚洲银行业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以美元口径计算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仅为1.41%,以人民币口径计算总资产规模增速则高达10.38%,后者更能体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际。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下降14.32%,但如果以日元进行计算,则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2.87%,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成为重要原因。塞浦路斯银行业资产规模大幅下滑,即使剔除美元升值影响,资产规模仍同比下降5%。近年来,塞浦路斯银行业致力于压降不良贷款率水平,资产规模适度收缩。斯里兰卡银行业规模同比下降8.30%,一定程度上与其深陷债务危机以及经济衰退有关。2022年,斯里兰卡GDP同比萎缩8.66%。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经济体银行业规模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复苏势头,根据IMF披露的数据,2022年,上述国家GDP实际增速分别为12.60%、7.00%、10.11%、5.61%。
表1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从负债规模来看,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负债共计79.51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约为49%。其中,总负债规模排名前五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和韩国。2022年末,中国大陆银行业总负债规模达到50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约为63%,占全球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7.12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89%,以人民币口径计算存款规模,则增速高达11.30%。外汇存款余额为8539亿美元,同比下降14.34%。日本银行业总负债规模共计10.09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约为13%。其中,总存款余额为7.23万亿美元,同比减少17.25%。但如果以日元计算,则存款规模同比增加7.69%,继续延续高增态势,带动日本家庭金融资产屡创历史新高。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3月末,日本家庭金融资产高达2043万亿日元。中国香港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3.47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4.37%。其中,客户存款余额为1.98万亿美元,在欧美经济体加息、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等因素作用下,香港银行业揽储能力提升。相应地,香港银行业负债端对海外同业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借入海外银行同业的款项为4856.55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5%。印度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2.74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3.45%。其中,存款余额2.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53%,随着科技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农村通信覆盖率持续上升,带动农村储蓄市场的开发。韩国银行业总负债规模共计2.44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3.06%。其中,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存款规模共计1.6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7.00%,如以韩元计算,则同比上涨7.00%。为了遏制韩元大幅贬值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韩国央行年内6次加息,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存款的增加。
从负债增速看,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负债同比下降1.52%,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3个百分点。虽然部分亚洲经济体被迫跟随美联储加息步伐,提高基准利率,但依然难改货币贬值、存款外流的趋势。银行业负债规模同比增速最高的五个经济体分别为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联酋。亚美尼亚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181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42.42%。其中,存款余额55.84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30%,是银行业负债规模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根据世界银行披露的数据,2022年,亚美尼亚人均GDP为7014.2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吉尔吉斯斯坦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47.79亿美元,同比增长30.74%。其中,存款规模共计40.15亿元,同比增长40.55%,成为银行资金重要来源。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215.98亿美元、431.83亿美元和8472.9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07%、22.50%和11.56%。与资产规模变动情况相似,日本、斯里兰卡、塞浦路斯为负债规模降幅最高的三个经济体,分别下降16.26%、15.82%和14.93%。日本主要受欧美经济体加息、货币贬值的影响,如以本国货币计算,则负债规模增加3.08%。斯里兰卡和塞浦路斯负债规模下降则主要与本国经济金融情况有关。
表2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负债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二、银行业盈利韧性较强
2022年,受俄乌冲突、能源短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根据IMF披露的数据,2022年,全球GDP实际增长率为3.42%,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银行业作为顺周期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滑。从代表性发达国家来看,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2575亿美元,同比下降4%;法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368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1%;德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366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50%;英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实现10%的同比增长。亚洲代表性经济体银行业同样遭遇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考验,但表现出十足韧性,净利润规模共计5120.19亿美元,同比增长8.63%,如果剔除美元升值影响,盈利能力更强。中国大陆银行业净利润规模为3306.69亿美元,同比下降3.51%。如按人民币计算,则净利润规模同比增长5.4%,在净息差持续收窄、非息收入波动等因素影响下,盈利能力稳定。土耳其银行业净利润规模为34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58.76%,在盈利规模和增速方面均表现亮眼,贷款规模的增加为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净利息收入。2022年,土耳其银行业贷款规模同比增长超50%。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银行业净利润规模为326.30亿美元、314.54亿美元和169.9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约24.40%、35.33%和39.94%。
亚洲不同经济体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呈现一定分化,大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实现高速增长。亚洲经济体积极应对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银行业发展提供沃土;亚洲主要经济体迅速崛起,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东移趋势明显,银行业务面临巨大机遇。吉尔吉斯斯坦和塞浦路斯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最快,分别为621.43%和369.14%。其中,吉尔吉斯斯坦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与其外汇交易收入增加有关。塞浦路斯监管部门致力于改善银行业资产质量,商业银行通过多元化的收入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中国澳门银行业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分别下降50.74%、31.62%和22.58%。其中,澳门银行业在加息背景下,贷款利率难以跟上存款利率上涨步伐,导致存贷利差倒挂,银行业息差收窄,利息收入减少。
表3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此外,亚洲银行业资产收益率(ROA)上升幅度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上升幅度保持一致,权益乘数基本持平。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实现反弹,ROA为2.12%,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ROE为14.44%,同比上升约4.09个百分点。权益乘数为6.82,与2021年持平,亚洲银行业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本补充。部分经济体银行业经营面临挑战,ROE仍呈现下滑态势,格鲁吉亚、马尔代夫、中国澳门、中国大陆银行业ROE分别下降5.94、4.97、4.04、0.3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银行业权益乘数有所上升,反映了逆周期信贷政策下,资产扩张幅度较大,银行业杠杆率有所提升,可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例如,日本和中国澳门银行业权益乘数均超过20。
表4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的ROE和ROA(%)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三、银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2022年亚洲银行业发展深度略有深化。在亚洲可获取数据的经济体中,平均银行业总资产占GDP的比重为216.08%;有57.69%的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占GDP比重超100%,该比例较上年下降明显,表明部分亚洲经济体银行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总资产占GDP比例分别为961.84%和524.20%。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图1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GDP
从盈利模式来看,在2022年可获得数据的经济体中,亚洲银行业平均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66.71%,同比增加2.11个百分点,超过70%的亚洲经济体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一方面,亚洲银行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生息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另一方面,部分亚洲经济体跟随加息步伐,扩大息差水平。在“量”“价”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利息收入成为亚洲银行业盈利的重要驱动力。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银行业平均利息收入占比低于美国(69.8%),但高于英国(44.96%)、法国(36.44%)和德国(51.84%)。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同比增长5.1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货币政策收紧所带来的利差扩大。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动荡、增长下滑,非利息收入尤其是投行业务收入大幅下跌,根据Dealogic统计的数据,2022年,全球投行累计实现营收约704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40%。
亚洲经济体中,中国大陆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最高,为81.20%。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大陆采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实际贷款利率显著下行,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同时,贷款规模稳步增长,银行业通过“以量补价”,保证利息收入稳健增长。中国大陆银行业非息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中国大陆银行业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免费服务项目增加,比如部分银行取消个人借记卡年费、减免信用卡年费及多项手续费等。同时,市场波动导致非息业务发展面临一定挑战,非息收入高增态势趋缓。从增长趋势来看,采取加息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利息收入占比提升明显,如韩国、泰国利息收入占比分别提升8.96和10.3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图2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利息收入/总收入
亚洲银行业存贷利差较欧美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据已有数据,2022年末亚洲银行业整体存贷利差为3.55%。亚洲银行业相对较高的利差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亚洲金融系统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存贷利差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水平;二是亚洲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途径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存在差异。从存贷利差绝对值来看,2022年马尔代夫、文莱、印度尼西亚、中国澳门及中国香港银行业存贷利差最高,均超过5%。韩国银行业存贷利差最低,为1.17%。
数据来源:IMF,World Bank
图3 亚洲代表经济体存贷利差
四、银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2022年以来,为对抗通货膨胀压力,主要经济体央行保持激进加息进程,导致利率风险上升,对全球银行业经营带来巨大影响。整体来看,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亚洲银行业妥善应对各类不确定性,经营保持稳健。
(一)信用风险小幅下降
持续的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冲击对全球银行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亚洲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大量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同时,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银行业不断提高对风险的防控与化解能力,通过存量贷款展期、为部分贷款增信和实施贷款重组等方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部分企业的破产风险,有效降低了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年亚洲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41%,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表明多数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好转。但是,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明显上升,处于阶段性高位。吉尔吉斯斯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连年上升,在2022年达到12.82%的新高;亚美尼亚、印度、柬埔寨和孟加拉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明显压力,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3%、5.90%、3.09%和8.16%。同时,亚洲发达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表现分化,韩国、以色列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1%,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部分新兴经济体依靠强大的经济韧性,实现资产质量提升,例如中国大陆、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
放眼全球,欧美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美国、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2.10%,英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1%。与上述经济体相比,部分资产质量防控压力较大的亚洲经济体银行业亟须进一步加强债务重组和不良处置能力,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水平。亚洲经济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仍受欧美央行加息产生的溢出效应影响,财务状况恢复较慢的企业和个人面临较大的利息压力,放大违约风险,可能继续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
数据来源:CEIC
图4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不良贷款率
(二)流动性风险稳定
亚洲经济体结合经济发展需要,保持适宜的货币政策基调和利率水平,引导银行业合理进行资金期限匹配,缓释流动性风险。
基于流动比率的视角,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年亚洲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为61.91%,较上年同口径平均值增长0.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香港和亚美尼亚银行业流动比率均超过100%水平,分别达到162.30%和102.39%,处于亚洲经济体较高水平,但是相较上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银行业流动比率分别为19.63%和26.64%。从流动比率的变化来看,2022年亚洲银行业整体维持平稳,结构上呈现有升有降的态势。其中,部分经济体银行业流动性大幅提升,比如尼泊尔、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银行业流动比率分别同比上升15.14、15.72、11.52个百分点;一些经济体银行业流动性水平下降明显,例如亚美尼亚银行业流动比率同比下滑超19个百分点,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银行业流动比率同比下滑超过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CEIC
图5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流动比率
从流动性覆盖率(LCR)来看,亚洲银行业仍然拥有相对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至少30天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需求。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巴塞尔协议III的监控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亚太及非洲地区银行业的LCR保持在140%水平以上,明显高于100%的最低监管要求。2022年上半年,亚太及非洲地区银行业的LCR为144.92%,同比下降2.8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97个百分点,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低于欧洲银行业水平,总体来看短期流动性有所改善。
数据来源:BIS
图6 全球经济体流动性覆盖率(LCR)
数据来源:BIS
图7 全球经济体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从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来看,2022年上半年亚太及非洲地区银行业的NSFR为123.81%,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28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整体来看,亚洲银行业中长期流动性水平自2021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较为充沛,中长期流动性风险较低。
(三)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
2022年,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导致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加,美国、英国等西方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盈利表现较弱、利润留存困难,影响了资本补充。相较而言,亚洲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整体有所上升,已披露数据的亚洲经济体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0.19%,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其中,马尔代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高达50.71%,同比上升3.83个百分点,位列亚洲第一位;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亚美尼亚、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亚和格鲁吉亚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20%水平,分别达到28.16%、21.66%、20.29%、21.21%、24.13%和20.33%。尼泊尔和日本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偏低,分别为13.02%和14.18%。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来看,吉尔吉斯斯坦、马尔代夫和亚美尼亚银行业的涨幅较大,分别同比上升6.40、3.83和3.09个百分点;菲律宾和日本银行业下降明显,分别同比下降1.17和2.8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CEIC
图8 全球及亚洲代表性经济体资本充足率
五、2023年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3年,货币政策转向引起金融市场波动,对一些欧美银行产生重大冲击,地缘政治冲突未见消退、高通胀冲击与紧缩货币政策仍在延续,全球经济复苏道路坎坷,给亚洲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亚洲银行业应高度重视各类超预期因素带来的风险冲击,提高对风险的防控与化解能力。
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持续,相对脆弱的经济体银行业面临较大风险。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0%,较上年进一步下降。同时,俄乌地缘冲突持续,叠加全球通胀水平高企的持续影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仍不牢固,投资和贸易动能不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将影响一些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对此,亚洲银行业需要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前瞻分析能力以及适应性水平,尽可能降低各类超预期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发达经济体加息余波未平,对亚洲银行业产生溢出影响。2023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延续加息态势抑制通胀水平,推动一些国家利率水平达到阶段性高位。虽然亚洲新兴经济体加息幅度并未太过激进,但是一些经济体政策利率水平依然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对这些经济体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及风险产生影响。一方面,随着政策利率走高,可能暴露部分银行的资产期限错配问题,放大资产负债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加息不仅使银行融资成本上升,更会导致银行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值,造成利率风险损失。
三是欧美银行业波动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加大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2023年,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银行机构陷入危机,市场恐慌和悲观情绪局部传染,相关风险出现外溢。对此,美国公布资本金改革计划,督促银行提高资本金规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损失。全球多国央行接连宣布严格执行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国际标准,亚洲银行业也将动态调整资本留存,推动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资本补充或将面临压力。
总体看,亚洲经济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亚洲银行业面临诸多重要发展机遇。
一是亚洲经济增长依然较快,信贷及投融资需求仍然较大。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依然承受下行压力,但是亚洲经济增长领先全球,IMF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70%。经济是金融的基础,较快增长的亚洲经济将给银行展业创造更多空间。投融资方面,亚洲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存在大量信贷需求,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消费方面,经济增长推动中产阶级收入水平提高,增加消费需求,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带来发展空间。
二是亚太地区财富展现韧性,为银行业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提供适宜环境。瑞银《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财富整体呈现下滑态势,财富减少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合计减少超10万亿美元;亚太地区财富相对下降更少,展现一定韧性。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将带动高净值群体财富企稳回升,财富管理业务迎来发展机遇。未来,亚洲银行业要构建起以专业投顾为核心、区别于产品销售的顾问式财富管理模式,持续调整自身客户服务和产品策略,聚焦核心增长点形成展业特色。
三是金砖国家宣布扩员推动亚洲经济体多双边合作新发展格局,为跨境合作业务创造新机遇。2023年,金砖国家机制宣布扩员,纳入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壮大亚洲经济体多双边合作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正式生效一年,促进亚洲地区贸易投资互动日渐频繁,进一步给亚洲银行业在跨境合作领域带来展业空间。一方面,通过提供资信担保、贸易融资、项目贷款、跨境资金池、投资理财等服务,满足市场主体相关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外汇与大宗商品交易、衍生金融工具、财务咨询、合规咨询、保险等服务,防范化解跨国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为跨境合作保驾护航。
四是绿色转型及ESG赋予银行业高质量展业动力。亚太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脆弱性较高,在绿色转型及ESG领域存在深耕空间。2023年以来,亚洲多数经济体已经或正在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纳入银行审慎监管框架。同时,银行业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清洁技术融资、新能源投资以及绿色贸易等领域创设更加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帮助减碳增效。未来,亚洲银行业绿色转型不仅能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亚洲经济增长更显高质量特色,更有助于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五是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为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效展业提供更多可能。2023年,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赋能亚洲银行业展业空间。亚洲部分经济体央行数字货币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支付领域给银行业带来机会。类GPT人工智能工具进入银行业,其强大的信息整合、智能对话和高效学习能力对银行风险管理、远程咨询、智能客服以及其他精细化服务产生重大影响。亚洲银行业将在满足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并进一步赋能探索元宇宙、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拓展业务覆盖面。
[1]全球银行业总资产规模暂无官方数据。本研究所指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荷兰、巴西、卢森堡、比利时、丹麦、芬兰、瑞典、墨西哥、波兰以及亚洲所列经济体的银行业资产规模数据加总。
[2]全球银行业总负债规模暂无官方数据。本研究所指全球银行业负债规模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荷兰、巴西、卢森堡、比利时、丹麦、芬兰、瑞典、墨西哥、波兰以及亚洲所列经济体的银行业负债规模数据加总。
陈卫东,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自2019年9月起任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1999年加入中国银行,2005年-2011年任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2011年-2014年任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2014年-2019年先后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2015年2月起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2014年7月起担任《国际金融研究》和《国际金融》杂志主编。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家强、邵科、杜阳、李一帆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