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中央银行的危机应对措施(一)
2020-08-18 16:56:00
译者|亚金协智库部 郭舒 文君
编者按|亚洲金融智库编译了国际清算银行(BIS)2020年度经济报告的第二章《货币生命线:中央银行的危机应对措施》(A monetary lifeline: central banks' crisis response)的相关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概述了央行在应对危机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工具,后续我们也将继续发布年度经济报告的第二章的其余部分内容。
【摘要】
面对由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国央行再次站在政策应对的前沿。它们与财政当局合作,根据所面临的压力特性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行动。
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发生了另一场重要演变,在向非银行私人部门提供资金方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也转向对本国货币资产市场的干预。
在后危机时期,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和整体经济环境(尤其是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加剧,可能使央行面临更为复杂的权衡。
面对疫情影响,全球前所未有地按下了“暂停键”,各国央行再次站在政策应对的前沿,迅速而有力地采取行动,以防止潜在的金融危机加剧对经济的破坏。它们进一步稳固金融系统,对公司和家庭方面的冲击进行缓冲调整,并竭尽全力恢复市场信心。
与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新冠肺炎的动荡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采取措施所产生的真正冲击。银行和金融部门通常不是最初的动荡之源,相反,它们陷入了由经济急剧收缩所引发的动荡之中。各国央行发现自己正面临,当实体经济停滞不前、金融部门仍在持续运转时如何协调实体经济的艰巨挑战。由于企业和家庭承受了疫情的冲击,许多应对措施都试图缓解它们面临的财务压力,同时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实际调整。
本文研究了央行在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反应。首先概述了央行的突出特点和基本目标。然后,强调了干预措施的一些关键因素,并特别提到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历史角色。最后,展望了央行在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中期挑战。新冠肺炎危机再次凸显了央行在危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状况迅速恶化,各国央行形成了一道关键防线。此次政策应对是具有广泛性的,针对冲击的性质和各国金融体系的特点进行了调整。预防市场失灵对于保持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维持金融稳定以及支持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流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央行动用了一系列工具,并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采取行动——这历来是央行的核心职能之所在。重要的是,尽管各国侧重点不同,但干预措施与任务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持久的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这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除了迅速而有力地降低利率之外(降至一些国家利率的有效下限),各国央行还大规模地开展资产负债表扩张。它们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并承诺通过各种工具提供更多资金。例如,美联储在大约四周的时间内购买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这大致相当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6月期间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LSAP)计划购买的政府债券总额(图II.1,左图)。同样,欧洲央行推出一项政策工具,购买了高达1.35万亿欧元的证券,约占其2014年至2018年资产购买计划购买总额的一半。几周内,主要经济体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中图),大部分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增幅(右图)。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央行也针对不同的市场领域实行了一系列广泛的政策措施。这些货币政策和大量的财政政策一起共同发力,以减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同时,还辅之以系列监管措施,旨在支撑银行的贷款能力和放贷意愿。此外,由于离岸美元市场的压力变得尤为严重,美联储将其互换交易网络扩展至多达十四家央行。各种政策措施追逐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其中一些措施,例如初始的降息政策,具有更为传统的目的,即支持需求和抵消金融环境收紧的影响。在降息时,市场总体上仍然良好运行。但随着危机加剧,市场信心受损导致了严重的市场混乱,迫使各国央行把重点放在稳定金融部门和支持信贷流向私营部门上。更准确地说,这项任务究竟包括什么内容呢?鉴于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和压力的性质,它是如何演变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更仔细地考察央行在危机管理中的目标、工具、阶段性目标和策略。
危机管理的首要目标有两个方面。首先,它通过确保金融体系持续运转以及家庭和企业信贷持续流动来防止对经济的长期损害。其次,它旨在恢复信心,提振个人支出。这些目标要求央行发挥其三大主要职能:作为负责货币政策的权威机构,作为最后贷款人,以及在承担这些职责时作为银行监管机构和监管者。货币政策与最后贷款人职能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这两种职能的目标不同——前者侧重于控制总需求,后者侧重于稳定金融体系。与此同时,这两种工具的重叠程度越来越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各国央行主要依靠调整短期利率来控制总需求,但此后,它们更多地依靠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典型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以优惠利率向银行提供资金,条件是银行向企业和家庭放贷,例如,为央行提供流动性以影响总需求。此外,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交织的,央行为恢复市场运作而采取的干预措施稳定了金融体系,从而建立了确保货币政策顺利传导所需的信心。因此,很难在这两种功能之间划分明确的界限。最广泛、通常也是第一道防线的工具是短期利率。政策利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成本。它们还会发出强大的信号,有助于在压力下提振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前瞻性引导,操纵未来利率的预期已变成了货币政策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尽管在危机中降息较为常见,但鉴于冲击和机构的不同,降息并不是普遍适用的。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稳定汇率通常需要提高利率以防止资本外逃。第二套工具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这包括回购操作(在正常情况下,回购操作是流动性管理的基本手段),以及传统的经常性融资便利、贴现窗口(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撑)。此外,可以专门制定定向贷款操作,以支持在特定市场领域的融资。这些工具还可以涉及外币,例如通过外汇掉期以减轻特定币种的资金压力。第三套工具是直接资产购买(或出售)计划。这些操作改变了市场上的相对资产供给,并影响了特定细分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它们对资产估值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工具更为直接。它们还传递了有关未来政策走向的信号,帮助管理预期,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涉及的资产范围从政府债券到私营部门证券,例如商业票据,公司债券,股票和外汇。最后,作为监管和监督机构,央行可能调整监管规则,以直接影响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包括调整通常被视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存款准备金要求等。但是,根据央行的权力,可能还涉及到其他工具,如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要求,甚至包括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当央行无法控制这些工具时,就需要与相关当局协调部署。【本文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 2020年第56期(总第122期)】
【智库简介】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为首家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的金融类国际性社会组织。其下设智库(亚洲金融智库)由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境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目前境内专家57人,境外专家100人。亚洲金融智库以“面向市场、问题导向、深度观察、智慧方案”为定位,已形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亚洲金融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等中英文产品,举办季度论坛、智库年会等高端金融论坛,不断在国际金融舞台发出亚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