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
亚洲各经济体经济统计方法的比较 ——以GDP核算为例
亚金协智库部|朱元倩 柳力扬
编者按|本文为“亚洲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列研究第六篇。经济金融统计方法的异同直接决定了经济金融数据的可比性,是客观分析各经济体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开展经济金融合作的基础。本文以GDP核算为例,分析了亚洲各经济体在GDP核算体系、方法、时间跨度及口径的差异,为亚洲各经济体的GDP比较和分析奠定基础,并以此为窗口,探究开展亚洲金融数据统计标准一致性研究的可行性。
作为经济的反射器,宏观经济核算再现了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价值、使用价值及产出价值。从计划经济MPS到市场经济SNA,再到SNA体系的不断演化更新,历史洪流不断推动着亚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进;从“结绳记事”到“会计账簿”,再到“大数据”的发展,科技创新不断鼓励着亚洲经济体核算系统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分析亚洲各经济体宏观经济核算差异,更加精准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亚洲各经济体统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文件,当前的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物质产品平衡表MPS核算体系,源于苏联,主要为计划经济国家经济管理服务,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反映的是物资使用的库存流量消耗;二是国民经济账户SNA核算体系,源于西方,主要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管理服务,将国民经济分解成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四个交易集团,分析他们之间的交易活动。由于SNA和MPS是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核算理念、主体、范围、方法以及主要指标均有较大区别。
目前,在可获得数据的全球213个国家或地区中,除古巴和朝鲜仍在采用MPS外,其余国家均全面实行SNA作为其官方国民核算的基础。亚洲51个国家或地区中除朝鲜外的50个国家或地区都采用SNA核算体系,包括此前采用MPS核算体系的中国、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以及越南,现也过渡到SNA核算体系。
二、亚洲各经济体宏观经济核算差异
虽然目前各经济体宏观核算体系已大体趋于统一化,但不同经济体发展情况不同,产业结构各异,实际核算存在巨大差异,各经济体每年也在不断调整其国民经济统计,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涉及范畴非常广,囊括了很多核心指标,文章篇幅有限,本文在此以SNA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GDP为例,就亚洲各经济体宏观经济核算差异进行分析。
一是核算体系更新进程不同。自1953年SNA核算体系问世以来,为了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统计标准的一致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共经历了1968年、1993年和2008年三次大的修订。目前全球可获得数据的采用SNA的211个国家或地区中,有103个国家或地区实施2008SNA,102个国家或地区实施1993SNA,6个国家或地区实施1968SNA。启用SNA核算的50个亚洲经济体中有26个经济体已启用2008年SNA核算体系,21个经济体使用1993年SNA核算体系,3个经济体仍采用1968年SNA。
二是核算方法不同。SNA核算体系包含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GDP核算方法,分别对应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经济体在同一时期生产活动结果。生产法是分行业增加值的加总,多采用间接法,搜集成本较低、应用范围较广,但部分数据误差较大;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最终使用的角度进行核算,多采用直接法,该方法数据质量更为可靠、连续性较好,但时效性较差、实施成本较高;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生产活动成果,该方法主要提取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数据,数据相对可靠,但也存在部分数值难以确定、部分隐性收入难以核实等问题。理论上,三种核算结果应相同,但在实践中,受数据来源和具体计算方法等因素影响,核算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数据缺失或出于审慎考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核算GDP,但主要侧重方法有所区别,在全球可获得数据的159个国家或地区中,67个国家以生产法为主,13个国家以支出法为主,3个国家以收入法为主。亚洲可获得相关数据的39个国家或地区中,中国大陆、韩国、印度等21个国家或地区以生产法为主,日本等5个国家或地区以支出法为主,其他国家均采取2种或3种方法综合核算。
三是财政年度差异。目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时间跨度主要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采取历年制的国家财政年度始于公历1月1日止于公历12月31日。采取跨年制的年度选择则较为多样,伊朗财政年度为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文莱、中国香港、印度、日本、科威特、缅甸、卡塔尔和新加坡财政年度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孟加拉国、不丹和巴基斯坦财政年度为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尼泊尔财政年度为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老挝和泰国财政年度为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阿富汗财政年度为12月21日至次年12月20日。历年制可能更有利于国家间统一核算和相互比较,但跨年制更符合国家国情,采取跨年制的国家更多的考虑了立法机构的主要会议日期、预算收入与工农业经济的季节、历史、宗教和习俗等因素。目前,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采取历年制,在全球可获得数据的220个国家或地区中,有153个国家或地区采取历年制,占比达69.55%,其中亚洲51个国家或地区中有35个国家或地区采取历年制,占比达68.63%。
四是核算口径不同。虽SNA核算体系对核算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统一规定,但生物自然生长的过程是否计入GDP,住户为自身最终消费所进行的农产品生产、住宅建造、实物和服装生产能否计入GDP,灰色地带收入可否计入GDP,以易物或转移形式进行的非货币交易如何计入GDP,艺术创作等无形资产怎么计入GDP等问题仍难以得到统一界定,各经济体会根据实施难易程度以及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印度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通过使用印度肥料协会发布的肥料物质分布结构和零售价格将许多天然的有机肥料进行价值估算计入GDP;由于博彩业发达,中国澳门优化了博彩服务进出口估算方法,根据供求平衡原则修订游客非博彩支出,完善居民博彩支出估算,将博彩税纳入博彩行业的产出;1993SNA与2008SNA为全面核算生产和消费活动,避免非法交易收支给其他账户带来误差,均明确规定把诸如麻醉品的制造、销售和走私等非法生产活动计入GDP,但中国等国难以获得相应资料,并未将其计入;自2008SNA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其知识产权产品包括其消耗作为固定资产组成部分,日本等国将研发费用计入GDP。
五是数据公布差异。目前大部分亚洲国家政府都在其网站上公开了GDP数据,但多为最终数据且缺少数据源的公布。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有部分亚洲国家已经开展尝试提供可机器自动读取的数据,并且没有使用限制,例如印度于2012年公布了《国家数据共享及访问政策》,启动了一个开放的政府数据平台,平台拥有13000多个数据资源,47000多个注册用户。另外中国和菲律宾也开始逐渐开发其公开数据潜力。
三、相关建议
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分析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各类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加总和分析。因此,各类统计数据的差异程度和质量高低是能否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形势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开展跨境经济金融合作和发展的研究来说,各经济体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仅从本文分析的GDP数据来看,各经济体不仅在核算体系的选择和核算方法的侧重上均有所不同,甚至在细化的核算口径和核算时间跨度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可想而知,那些尚不具备全球统一标准的经济金融指标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区域或全球经济金融数据标准统一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在当前的约束下,我们在进行各类数据衡量比较和加总时,需要深刻领会各数据背后的含义、口径等细节,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忽略对比较或加总结果影响较小的因素,调整对比较或加总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提升数据的可比性和可加性,使得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经济金融分析更贴近实际。
附表:亚洲各经济体宏观经济核算基本情况
【智库简介】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为首家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的金融类国际性社会组织。其下设智库(亚洲金融智库)由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境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目前境内专家57人,境外专家100人。亚洲金融智库以“面向市场、问题导向、深度观察、智慧方案”为定位,已形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亚洲金融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等中英文产品,举办季度论坛、智库年会等高端金融论坛,不断在国际金融舞台发出亚洲声音。